中学生在校园中是如何被孤立的
看到一个新闻,有感而发。
校园欺凌和侮辱的现象一般出现在初中高中这一阶段,而小学和大学没有出现,或者说,很少出现。不难发现,初高中一般都是寄宿制的,需要长时间脱离原声家庭在校生活。并且,总有极大的升学心理压力。
而小学,几乎早中晚都要回家,城市里因为比较忙碌,小学生也都是早上出门晚上回家。大学生则是天高任鸟飞,在疫情不存在的那个时代,学校对于学生进出入校门的管理是相对宽松的,再加上手机和笔记本等占据生活中的空闲时间,所以大学生之间一般也不怎么搞事。
而初高中,作为一个与社会框架完全不同的,自成一派的独立的长时间密集生活体系,校内和校外的运转逻辑是完全不同的。
学生们没有电视机,禁止带手机电脑报纸杂志和“闲书”,这是大多数学校的情况。同时,还拥有极高的升学压力。关键是,一般情况下这是无法选择的压力。你是学生,你要学习,学习为了升学上更好的学,别的你都不用管,这是大多数家长的理解或者说所作所为。
而很多学生都没有真正接触过外面的世界,那么,“考上”就是他们作为学生的无法拒绝的任务了。如果成绩不好,那很多学生就会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状态了,从而出现“后排男生”。一个群体,在接触不到外面世界的时候,就会在内部进行分化,他们会积极讨论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和见解,然后当大多数人都能聊到一起去的时候。欢迎和排挤也就随之出现了。
而被大家都能聊到一起的话题是什么呢?学习吗,不可能,至少,后排活跃的精力不会听着你们讨论他听不懂的函数和方程。新闻吗,也不行,开学前三天还可以,大家还知道一些新鲜事,可随着时间的推移,对于外界的了解将会减少。那就只能是游戏了,但只能是便捷易于上手的流行游戏。3A或者PS5?不好意思,大众不喜欢,大众不想玩,大众玩不了。当然,或许体育和异性同学也是属于大众的一个话题,这也将催生出“早恋”。
那么,搭不上话的人就慢慢被放到了主流边缘,而一个不合群的人,自然也将成为针对的对象。成年人可能对比表示很难理解,那是因为成年人是拥有说走就走这个权利的,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,他们承受的压力会更大。
而当这种针对随着时间演变成欺凌和侮辱的时候,他面对的,其实是一群人,而不仅仅是施暴者。
在互联网上维护正义的人们可能会说,去找老师和家长求助。这样做确实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,但治标不治本。
首先,老师作为班主任,他的主要职责其实不是维护公平正义,而是维稳。班级平平淡淡毕业,才老师所期望的。如果班级因为某些原因火了,老师其实也很难办的。老师会对同学说:“为什么别人就欺负你?反思反思。”然后对施暴者说:“老老实实呆着,别老惹是生非。”这两句话,其实都是要维稳的意思。
再来说家长,家长来撑腰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,但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。而且,就跟一些案件一样,不报案私了,没问题,报案了,就是不死不休。这是一样的。就像战狼这部电影的开头,拆迁队老板看着冷锋说:“总有不在的时候吧……”。站在门口聊天不让你进教室、打扫卫生不忽略你、小组交作业故意忘记你、拿你的书本去垫桌子、丢你的拖鞋、藏你的笔、丢掉你的饭缸……不能揍你,也有的是恶心你的办法。
那,你还能学习吗?
至此,他将面对的,是所有人。
这种东西没有办法,前几年在网上,随处可见什么跪着扇耳光、烟头烫**、厕所打架……
近两年随着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校园霸凌意见建议的不断提出,社会的目光正在慢慢开始关注这里。
只能是说,期待越来越好吧。
对于那些已经逃出这个圈子的同学,努力活着而不去做傻事,其实才是最艰难的事情吧。
要学着慢慢跟人接触,要学着发现生活的美好,要学着爱人与被爱,要学着坦然站在空旷的地方,要努力去融入正常的生活里。